* 关注这个号的客官们 ♥ 都变得更美 更好了 *
“如果说植物园是自然的教科书,那西双版纳的中科院植物园,便是热带雨林卷宗里最厚最丰富的一章。”
这次在西双版纳待了将近半个月,有幸带了两批不同的小朋友走进这片神奇的植物世界。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两次都只在植物园的西区游览,却始终没有“走完”这个区域;更神奇的是,同一个地方,却让我收获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
研学带队的小博主生活,总是充满未知。而我,在这里,既是带路人,也是学习者。
第一次植物园|顶着烈日“暴走”的一天
第一次走进植物园,是在一个阳光明晃晃的上午。带队的这批孩子都是妥妥的“植物&昆虫爱好者”,从入园的那一刻起,几乎没有一刻是闲下来的。他们对每一种植物都充满兴趣,从果实到叶片、从花朵到气味,全都认真观察、拍照、笔记,甚至还能倒背如流地说出一些拉丁学名。
而我呢?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背着包、撑着伞、带着水壶,一边照看他们,一边也悄悄在努力“记知识点”。说实话,中午时分,在没有遮蔽的大道上暴晒着前行的那一刻,我确实一度有点头晕——但看到孩子们眼里亮闪闪的好奇心,我也只能咬牙坚持,“我都这么大人了,不能比他们差!”
我们一路走过了:
棕榈园:那一大片挺拔高大的棕榈林简直是最出片的地方,像是走进了电影镜头。
水生植物园:大王莲那可以承受一个孩子重量的巨大叶面,引发了一场“真的能坐上去吗”的小讨论。
榕树园:我特别喜欢这里“独树成林”的视觉震撼。孩子们围着绞杀榕树根部研究,那一刻我感觉我们真的像在热带的森林课堂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课。
奇花异卉园:各类奇特的花草让孩子们激动不已,有些还在记录每一种花的形态和颜色做“奇花榜单”。
龙脑香园:我是第一次知道“龙脑香”是热带雨林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种子甚至可以旋转着飞舞,像一把小风车一样落地。
百果园、民族植物园:在这些园区,我们认识了许多热带水果的母体模样。
那一天,我们从早上走到下午,几乎把西区能看的都走了一遍。虽然没走完,但孩子们已经收获满满,而我也确实收获了一身汗水、满脑植物。
️第二次植物园|在雨中慢下来的节奏
第二次再进园,老天爷就没那么“给面子”了。刚刚坐上园区摆渡车,天空便开始“蓄谋已久”地放水——热带地区的雨,说来就来,狂风夹着雨点打在窗上,立马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原本想好要先去水生植物区和博物馆,结果被迫中途下车,跑到了藤本园的室内避雨区。
好在藤本园有一处半开放式廊架,旁边还有植物介绍展板,孩子们一边吃零食,一边在廊下静静翻阅资料,偶尔有几位还会问我:“老师,藤类植物是不是也可以长成一整棵大树呀?”
我才发现,有些时候,知识的种子可能不是在奔波时种下的,而是在慢下来的片刻中悄悄生根。
雨停后,地面还湿滑,我们索性选择沿着靠近中心区的花卉小径慢慢散步。相比第一次的“暴走模式”,这次更多的是观察细节——比如叶子上的雨珠、花瓣边缘微卷的形态、空气中湿润的植物芳香……我甚至听到了几位孩子在模仿鸟叫声,引得附近树林里传来回应。
这一次,没有那么多园区打卡,但我们学会了在自然中“听”和“感受”。
两次之行,不一样的植物园体验
这两次中科院植物园西区的走访,让我深刻意识到——自然教育不需要一口气把所有东西都“教完”,而是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问、主动连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植物园并不只是一个大公园,它是一本活着的百科全书。孩子们在不同天气、不同状态下的观察与互动,才构成了他们对“热带雨林”最真实、最立体的印象。
作为带队老师,我始终记得这两句话:
“研学的终点,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提问。”“走得再多,不如看得更真。”
每一次带队的经历,都是我作为小博主身份里最真实的日常。这些内容或许不像景点打卡那样“吸睛”,却承载了更多有温度的旅途记忆。
感谢这片热带的绿意,感谢那些在烈日下不喊累、在雨中静静听雨的孩子们,也感谢自己在走过这片土地之后,依旧愿意在文字里,把这些故事慢慢说给你听。
如果你也正在带一群热爱自然的孩子旅行,不妨来一次中科院植物园的深度走读——我相信,它会是你旅途中最值得停留的一站。
▲她的笑容,她和我之间那些简单又真挚的互动,在这个绿意环绕的植物园里,成了我这段时间里最柔软的治愈。
愿所有的等待
终将变成美好的遇见
2025,用记录触碰世界
点搭网配资-点搭网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开户多少钱-最好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